您现在的位置是:集团首页 > 党建之窗 > 网上党校 >
网上党校

党的建设:在改革创新中奋勇前行

发布人: 日期:2012-10-19 阅读量:load..

办好中国的事情,关键在党。 

这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积淀的民族,在近代以来争取独立、自由和复兴的艰难征程中,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共识。

这是一个民族的信任,更是一个政党的责任。

90多年来,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,我们走过漫漫长夜,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;我们历经艰辛探索,在改革开放中走入了新世纪新时期。

弹指一挥间,转瞬又10年。

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,回望刚刚过去的10年。

这是很不平坦的10年——

来势汹汹的非典疫情,波诡云谲的国际金融危机,汶川、玉树、舟曲的特大地震与泥石流……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,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,世所罕见的困难和风险,不断考验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应对水平。

这又是一路高歌的10年——

奥运世博展大国风范,载人航天圆千年梦想……在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,中国经济以年均10.7%的速度连续增长,国内生产总值由世界第6位上升到第2位,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。

10年前,当中国加入世贸时,登上《纽约时报》畅销书排行榜的《中国即将崩溃》曾这样预言:“共产党最多还能掌权10年。”

10年后,如同1949年美国学者论断的“中共的胜利将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”、1989年西方学者鼓噪的“西方民主制度将一统天下”一样,“中国即将崩溃”的预言在事实面前再次沦为笑柄。

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?”

10年的新探索,10年的新征程,无疑为这一命题的解答又提供了新的实证。

让我们一起走进新世纪新阶段的新10年,感受一个政党的理想与追求、辉煌与荣光。

(一)

雷锋,一个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名字。

1962年8月,带着“活着,就是为了让别人过得更美好”的信念追求,这位年仅22岁的普通战士,用生命树立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价值标杆。

2012年2月27日,中宣部在京举行学习践行雷锋精神新闻发布会。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“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,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”要求,推进学雷锋活动的又一次动员部署。

穿越半个多世纪波澜壮阔的岁月,对于雷锋精神坚持不懈的弘扬,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于理想信念的坚定执著,反映了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于思想建设的高度重视。

理论是思想的先导,创新是理论的活力之源。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新问题,十六大以来,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与时俱进,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。

从科学发展观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,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建设学习型政党,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……10年来,理论创新的成果涵盖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、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,不断丰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。

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,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。

“中央政治局经过讨论认为,为了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,为了更好地承担起党和人民所赋予的重任,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学习。除了自学以外,中央政治局还要进行集体学习。今天这次学习活动,是新一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第一次,开了个头。这要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。”胡锦涛总书记2002年12月26日的这段讲话,深刻反映了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理论自觉。

到2012年5月底,中央政治局已组织集体学习77次,140多位学者先后参与授课。

2005年1月至2006年7月,开展以学习实践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主题的学习实践活动;2008年9月至2010年4月,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;2010年4月开始,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、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。

在提升党员思想素质中凝心聚力,在学习先进中激发内生动力,十六大以来在全党部署开展的3次党内集中教育活动,取得了丰硕的认识成果、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。

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、组织中央宣讲团、召开理论研讨会、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……10年来,在中央采取系列措施加强理论武装的同时,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,通过集中轮训、专题研讨、中心组学习等形式,通过“基层大讲堂”“直播课堂”“远教文化广场”等平台,推动理论进机关、进社区、进学校、进企业、进农村,开展面向广大党员的理论宣传普及。

《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》《理论热点面对面》《学习理论文库》等通俗读物,把抽象的理论原则转化为对具体问题的正确分析和认识,架起了理论通往大众的桥梁;共产党员网、共产党员电视栏目、共产党员手机报,使党的声音无处不在,使中央的声音直达基层;网上党校、网上支部、网上课堂,学习博客、学习微博、学习QQ等网络教育形式,满足着广大党员干部多样化、个性化的学习需求。

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,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,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。10年的思想建设,为党的开拓前进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动力,奠定了党的事业兴盛发展的坚实基础。

(二)

28岁的留美海归博士邓露,作为海外青年优秀人才入选中组部“千人计划”,成为湖南大学“最年轻教授和博导”;

年仅23岁的清华大学毕业生焦三牛,走上工作岗位只有半年多时间,被甘肃省武威市公选为副县级干部……

新近几起“不拘一格选人才”的故事,只是10年来中国共产党“敢为事业用人才”的一个缩影。

“以更宽的视野、更高的境界、更大的气魄,广开进贤之路,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、合理使用起来。”10年来,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、促进社会和谐选干部、配班子,建队伍、聚人才,抓基层、打基础,不断激发组织建设的蓬勃活力。

《不能让老实人吃亏》、《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》、《让买官者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》、《把干得好的选出来》、《在基层一线培养干部》……从公开发表于人民日报、光明日报等新闻媒体的80余篇“仲祖文”文章中,近年来组织建设的指导立场和思想脉络清晰可见。

把优秀干部选出来、用起来。10年来,公开选拔、竞争上岗、差额选拔、任用票决……一系列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制度规范相继出台。选人用人的观念不断更新,德才兼备、以德为先,不仅有明确细化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,还要有开放深入的考核方法,确保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、工作上有本事、作风上过得硬、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。选人用人的程序更加科学,在2011年省市县乡集中换届中,有13个省、122个市、845个县试行了常委会、全委会任用干部票决制,差额票决厅级干部295名、处级干部4487名。选人用人的手段更为丰富,干什么考什么、让干得好的考得好,注重人选平时表现、不简单以考分取人……2003年至2011年,全国共有590318人通过公开选拔、竞争上岗方式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;2012年,中央机关除部分特殊职位外,全部用于招录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。

把优秀人才吸引过来、凝聚起来。2003年12月,中央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,出台《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》;2007年10月,人才强国战略写入十七大报告和党章;2010年4月,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(2010—2020年)》颁布;2012年9月,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》颁布……10年来,在“党管人才”的原则下,“育才”、“引才”、“聚才”工作稳步推进。全国宣传文化系统“四个一批”人才培养工程2003年启动,至今已有733名理论、新闻、出版、文艺和经营管理、专门技术方面的优秀人才入选其中。2008年开始实施的“千人计划”,已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793人。截至目前,国家人才发展规划提出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已全部启动实施,国家财政安排预算1000多亿元。中科院的“百人计划”,教育部的“长江学者奖励计划”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“杰出青年科学基金”,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1部委最近联合推出的《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》,以及北京市的“优秀人才培养资助计划”、广东省的“百团千人引才行动”、江苏省的“333”工程等各个层面的重点人才工程,正成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力抓手。

让基层组织真正强起来,把组织的作用切实发挥出来。10年来,党的组织设置不断创新,工作方式不断改进。截至2011年底,全国基层党组织达402.7万个,党员总数达8260.2万名,党员队伍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。城市街道、乡镇、建制村、社区和公有制企业、机关、事业单位等基本实现党组织全覆盖;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、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中,建立党组织的已分别占99.91%、97.43%和99.33%。“两推一选”、“公推直选”等改革措施,使一大批素质过硬、群众公认的优秀党员走上了党支部书记岗位。大学生村官工作自2008年在全国部署开展以来,到2011年底

技术支持:橙速科技Copyright ©2019 海外海集团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4911号